从原本的四个强大国家,逐渐演变为由三个主要国家构成的三巨头格局。
二战期间,1942年开罗会议上,有四大强国:美国、苏联、中国和英国。它们共同商讨后续战争策略及二战后的国际秩序。
注:苏联未出席开罗会议,直至1943年《莫斯科宣言》发布,美、苏、英、中被正式确立为“四大强国”。
可以说这是利益分配之会,我不持异议。自1840年后,中国首次参与此“盛宴”。罗斯福为表敬意,数次向蒋介石提议:琉球可归还中国。
蒋介石因多种考量,实则源于深度不自信,最终婉拒。此举反映出当时中国地位之显著提升。
至1945年雅尔塔会议,四大强国变为“三巨头”。中国不仅被排除在外,还成为了三巨头讨论的对象。
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公开要求中国东北利益及外蒙独立。此转变源于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国军队的溃败。
中国在最关键时刻遭遇空前大败,致美苏认为中国难以独立解决抗战问题,需苏联协助方能消灭日寇。
简而言之,豫湘桂战败后,中国由四大国之一沦为棋子。二战后,中国被美苏分割,北方归苏联影响,南方受美国控制。
外蒙古的丢失源于彼时情境,吹捧蒋介石者是否真知历史令人质疑。外蒙之殇始于1944年国军豫湘桂大败,且为此后新中国埋下朝鲜战争隐患。
二:重新夺回棋手地位。通过不懈努力与卓越表现,棋手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成功重返棋坛巅峰,稳固了其在棋界的重要地位。
美国为夺中国巨利,用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,并抢在苏联前占领日本。此前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曾求苏联出兵,美国此举突然转变态度,原因何在?
美国需控制日本,方能与苏联在东亚和远东博弈。未研制出原子弹前,美国力不从心;一旦成功,美国便无所顾忌。
美国先于苏联控制日本,为压制日本,介入朝鲜半岛战争。仅控制半岛部分区域,即可阻止日本成为军事大国,从而大幅影响美国在远东及日本的地位。
日本的存在实际上制约着苏联或俄罗斯。基辛格反思,二战后苏联崛起,因美西方击败德国和日本,这两国原是从东西两面夹击制约苏联的“恶狱卒”。
因此,德国和朝鲜可分裂,但日本须由美国独控。若日本被苏联完全控制,苏联将一统欧亚,美国将失去制衡之力。
新中国面临重重困难,幸有毛主席领导的杰出团队,他们赢得抗美援朝、对印反击战等战役,还利用越战迫使美国低头,促成尼克松访华。
此次访华对世界意义重大,尼克松在《领导人》中点评:中苏分裂与中美建交,乃二战后重塑全球格局的两大关键事件。
简而言之,中国至此真正具备全球棋手的地位与实力。此实力与地位本于1942年获认可,但因蒋介石无能,豫湘桂战役溃败后彻底丧失。
开篇谈此,因读史明智。理解外蒙之哀源自豫湘桂溃败,便明了中国在台海立场坚定,绝不退让的原因。
三:迫使美国必须遵循理性与道理,以理服人。
毛主席曾指出美国本质:美帝国主义者傲慢,能不讲理便不讲,讲理亦是无奈之举。台海问题上,美国表现亦如此。
台湾在中国历史上有“东南锁钥”、“七省藩篱”之称,意指其作为中国东南安全的重要屏障,关乎该区域的安全稳定。
因此,若台海失守,中国将大概率失去海权,转变为纯粹的陆权国家,这对中国而言,是难以接受的结果。
美国很早就对台湾有意图。1854年,美国海军准将马休·佩里迫使日本签署《神奈川条约》后,随即将注意力转向台湾。
佩里认为台湾地理位置优越,具军事价值及商业潜力,主张美国应先殖民台湾,建居住地,使其成为东方商务中心,以控制中国必先控制台湾。
日本崛起后先侵琉球再占台湾,因其效仿1854年后以美国为师的策略。对美、日等海权国而言,台湾是制衡中国的关键支点。
此乃美日至今仍频繁介入台海问题的根源。例如,日本声称:台湾若有事,即日本之事亦受影响。
米尔斯海默,美国战略专家,公开表示:中国统一台湾之际,美国将采取军事干预措施。
中国应对之策,应鉴外蒙之鉴,自豫湘桂之败起,坚定不移,迫使美国回归理性谈判,不容丝毫退让。
四:必须坚守立场,任何一步都不可退让。在面对挑战与困难时,保持坚定,确保底线不被突破,这是至关重要的原则。
豫湘桂战役溃败暴露了蒋介石时期中国虚弱的本质,致美苏视中国为易控对象,分裂外蒙,介入朝鲜,企图控制中国。
新中国历经血与火奋斗,已重获二战后应有的棋手地位。然而,台海问题仍是中国未愈之伤,最易被外部势力利用。
因此,中国若退缩丝毫,必将助长美西方气焰,使其更加嚣张,同时也会让其他国家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。
例如印度,若中国在台海展现出丝毫软弱,印度定会趁机进犯。
日本也定会不断挑衅,尤其在钓鱼岛问题上,必将引发各类事端,挑战底线。
基辛格称日德为遏制苏联的两大狱卒。对新中国而言,日本与印度在苏联解体后,于美国主导下,扮演了类似角色。
因此,若中国在台海展现出软弱,各势力定会趁机捣乱,意图重将中国列入“菜单”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因此,为避免外蒙历史重演,中国在台海问题上必将坚守立场,绝不退让,直至实现台海完全统一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